2014年岁末,古都北京在冬寒中迎来了一场学术的盛会。12月4日至7日,“跨文化论坛2014: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创办于1962年。北语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中心)共同举办。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张西平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杨慧林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北语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会议。 大会合影。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前排右五),严绍璗(前排右六),中国比较文学届泰斗级人物;我系卫泽老师(最后排左一),合影者还包括几位外国学者。 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南非、新加坡等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围绕“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这一主题,就“新世纪以来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海外汉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拓展”、“比较文学的新视角:海外汉学研究的方法、理论”和“回归文学性: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五个议题展开讨论。 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和摘要50余篇,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小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庆本教授、阎纯德教授、钱婉约教授、陈戎女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樊宝英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犹家仲教授、马德里大学Asun Lopez Varela教授、英国波尔顿大学Ann Talbot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Karl Zhang)副教授、南非斯威士兰大学Karen Ferreira Meyers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为大会做了14场主题发言,2个分会场的分组发言,以及3场圆桌会议发言。与会学者围绕译介学、形象学、汉学范式、比较文学的走向、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等多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会闭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总结发言,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近三年来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合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发表了激情洋溢的闭幕致辞,大会圆满落幕。 研讨会会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Karl Zhang)副教授作题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发言。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20世纪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有个重大变化,就是对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研究超过了以往的对古代中国的诸多研究。这一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中国研究”在美国的兴起和走红国际汉学界。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的传统文科中,汉学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现在全球有近万名专业汉学家,仅美国就有三千多名职业汉学家,每年毕业的汉学博士有近千名,每年海外出版的汉学著作有几百部。中国学术界对汉学研究的关注和热情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汉学的存在也日益揭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促进中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中华文化要走出去离不开跨文化研究和传播,此次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跨文化论坛,为学者聚焦讨论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契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学术意义。 在下午的讨论会上,我系卫泽副教授积极发言,围绕比较文学与海外汉学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此次交流,既拓展了视野,也增进了友谊,让人受益匪浅,对我系的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严绍璗(右) 与卫泽老师(左)合影
卫泽老师参加北语“跨文化论坛2014: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期:2015-01-07 15:50:10 发布人:admin3 浏览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