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礼仪/家政研究与教育中心 龚展)“礼仪就是一种小心,就是在交往中不流露出丝毫怠慢和鄙夷。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如果每个人都自觉让渡一点权利,那我们重建‘礼仪之邦’也就大有希望了。”
个人简介:湖南女子学院副院级督导、教授、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伦理学、礼仪学和管理学。
蒋璟萍:在循礼中学会承担
推开蒋璟萍教授办公室的门,一阵花香扑鼻而来,整齐洁净的画面也随之映入眼帘。一袭黑色风衣的她,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泡茶,举手投足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礼,在这位研究了多年伦理、礼仪学的教授身上发挥得恰到好处。
得知湖南卫视《芒果画报》在做“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系列选题,蒋璟萍连声称好。说到中国礼仪的现状,她略显凝重地说: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旧“礼”已去、新“礼”未成的时代。“如何重拾礼仪文化,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失礼”的悲哀
中国自古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当“硬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却并未出现“居者以礼相待,来者宾至如归”的感觉。“软件”上的无形差距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国民公共文明素质的低下。有些先富起来的中国人,甚至将这些恶习带到国外,引起诸多非议,甚至带来外界对中国国民性的质疑。
“中国现代礼仪的建立始于辛亥革命,是从‘打倒孔家店’并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始的,难免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发生冲突。一直以来,理论界没有对传统礼仪进行挖掘和扬弃,以至于‘礼出多门’,不仅民间礼仪混乱,官方活动也往往没有一套合适的礼仪章法。大到国事活动,小到各种会议、纪念和庆典活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现象屡见不鲜,留下行为规范上的巨大空间。”蒋璟萍如是说。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已出现拿西方礼仪取代传统礼仪的倾向。如热衷西式节日,在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上,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显得不够。“就如现在的年轻人办婚礼,学西方人穿白色婚纱,交换婚戒之后也会换红旗袍,按中式礼节再来敬酒。这看似是中西结合,但其实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民族特有的喜庆和庄严,有的甚至沦落为一种虚伪的表演。”
“还有,现在西装已成为中国男士正装的首选,但有些男士却不完全懂正装礼仪,在正式场合用运动鞋配西装的、衬衣里露出内衣领子、用白袜子搭配黑皮鞋出现‘企鹅脚’等等。即便全身名牌,只要露出‘企鹅脚’,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被人低看。”
重建“礼仪之邦”
礼仪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不仅是一个地域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该地域公民文明素养的标志。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公民礼仪素质的培养与展示,在打造文明开放形象中无不被视为题中应有之义。找回我们曾经遗忘的记忆,恢复“礼仪之邦”的本来面目,已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公民礼仪教育已逐渐提上日程。金融、商业、通信、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开始举办礼仪讲座和礼仪培训班。但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国民素质依然偏低,国民形象依然饱受诟病。”说到这里,蒋璟萍颇显无奈。
“为什么做了却没有效果?因为中国缺乏循礼做事、律己敬人的社会大环境,丢掉了传统礼仪文化的那种‘礼的精神’。而且,礼的培养需要从孩子做起。新加坡的好公民课程从幼儿园开始覆盖,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循礼要求,循序渐进,效果明显;日本孩子在幼儿阶段就被灌输各种‘尊敬’的礼节,这种概念深入脑海,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会彬彬有礼;韩国的孩子学习语言时,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分别选择不同的语气。”
“学礼不只是学表面,而是要找到其中精神、情感和价值,那是一种文化的浸透。”谈到中国孩子的礼教的缺失,蒋璟萍认为这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而是成年人的引导缺失。譬如说近两年逐渐热起的成人礼,总让人有种热闹有余而庄严不足的感觉。“成人礼,不应该是热闹中的宣泄,而是在庄严中学会承担。”
对于如何重拾传统礼仪文化,蒋璟萍说:“孟子有言,‘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所以,要充分发挥顶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引导功能,从高层做起,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做起,从简单做起,因俗制礼,以礼化俗,寻找礼仪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表达。”
专访结束时,蒋璟萍教授还赠送了一本与礼仪有关的书籍给《芒果画报》的记者。如此礼貌,让人心生敬畏,让记者们不自觉也鞠了个躬与她道别。她笑笑,说:“礼仪其实并不复杂,约翰·洛克说过,礼仪就是一种小心,就是在交往中不流露出丝毫怠慢和鄙夷。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如果每个人都自觉让渡一点权利,那我们重建‘礼仪之邦’也就大有希望了。”
- 上一篇: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
- 下一篇:教育部首期礼仪训练教...